——听张齐华老师《平均数》反思
许阿丽
有幸听了张齐华老师的《平均数》一课。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、睿智风趣的评价、真诚大方的鼓励、恰到好处的引导、必要的拓展与提升,以及学生对知识独到的见解、大胆的发言、相互反驳的精彩,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,听了他的课,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,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未尽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之美,别有洞天。
本节课从学生熟知投蓝球情境引入课堂,在班上选择小强、小林、小刚与老师vs,运用课件展示比赛过程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从情境中演示平均数抽象数学概念,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,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平均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张老师讲解知识幽默诙谐,清晰明白,简单易懂。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基础,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,整节课学生始终保持高涨学习兴趣,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。整节课张老师只有几个典型生活事例,几幅简洁的画面,教师不需要太多解释,就在学生活动中有效内化与升华。
想想自己,长期以来,我关注教学的多,关注数学的少。因为我们面对传统习惯、世俗偏见、升学压力,要在夹缝中求生存,在有限的时空中发挥自己巨大的作用。然而听了张老师的课后,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数学老师首先要爱数学。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纯数学的东西进行加工,要上成“赤裸裸”的数学,要尽量少出现花里胡哨的东西。联系自己的教学生涯,我十分内疚。一是书读的少,文化底蕴不够。但却未从心底里进行深刻地反思。作为一个刚从教不久的小学教师,读的书太少太少,少得可怜,更谈不上什么原著、名家的书、大家的书。二是对数学缺乏思考,挖掘教材不够深入。长期以来,头脑中一直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,总认为小学数学谁都会教。其实自己只是满足于课堂上不把知识教错,不出现科学性错误而已,缺乏对文本及其教法学法的深入探究。只有像张齐华老师那样,既拥有高超的,隐而不露的教学技巧,再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挖掘,才能锤炼出一节节精彩的的好课。
以此为契机,找准自己身上的不足,以名师为目标,在数学教学中走的更远。作为数学教师的我,以后一定要多读书,要爱数学,多关注数学,多研究文本。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,要真正做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