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昨天下午接到通知。今天一早,赶往田家炳小学听课。
7:50,走进会场,开始听课。
第一节课是二年级的绘本教学。卢笑波老师带着学生走进《小达摩和小天狗》。伴着精彩的图画,学生沉入故事,体验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意。孩子们跟着老师细细观察每一幅图画,仿说小达摩和小天狗的对话。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,学生们看到了一幕幕不可思议的图画心语,说出了一幕幕熟视无睹的家庭生活。孩子们在观察、想象、仿说中读懂了图意,品察了文心。
接下来是刘敏老师的好书推荐课。从主人公“金铃”的性格入手,寻找、发现《我要做个好孩子》文本里的故事。老师挑选了描摹金铃的心理的片段,巧妙地隐藏故事,留白悬疑,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。书中一些精彩的故事被老师独具慧眼地拎出来,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初感受。老师精心编写小诗送给学生,学生读诗,情绪在文字的指引下跌宕激昂。课的最后,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作者黄蓓佳以及她的其他作品,引领学生去追寻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。
程娟娟老师教学的是“《小王子》班级读书会”。教师以“驯养”为主题呈现出自己温暖婉转的教学品格。老师和学生们亲切地聊着,在“猜书名”的游戏中回味曾经的阅读经历;在讲述小王子的历程中重温故事的情节内容;在对文本第二十一章的细细品味中点醒教学的主题。教师抓住“驯养”这一主线,串起教学点,形成一个教学场。学生也不闲着,汇报着感动自己的句子,共享着自己的阅读体会,精彩纷呈。当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王子或小狐狸的角色写话时,学生的感性的情、理性的思随着音乐喷涌,妙不可言。程老师同样设置了赏读小诗的环节,之后,老师再次把目光聚焦与语言,带领学生回味书中隽永的哲思,如轻歌曼丽。
三节课听完,感叹一声:读书真好!拥有一位有思想的老师真好!
二
听课如闻乐,评课如饮醪。
虽然老师们的评点里透着凯歌高悬,但亦时有妙语。佘承志大师指出,三节课中,教师说得太多,学生说得太少。绘本教学还要深入图画,多思量构图创意、笔调色彩之后的深意。曹梅老师就阅读方法的指导展开自己的点评。佘丽萍老师谈及二次阅读与二次创作的重要性。常波兄在听课之余,浮想联翩。他拿出自己的思考:1.唯美的教学价值与生活中的客观价值的冲突与协调;2.阅读教学中,个性与共性同构互补,让学生说得更充分些;3.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过渡与衔接;4.亲近母语的过程中,老传统与新经典的均衡与发展。
汪修祥主任用三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:阅读、兴趣、方法。市教研室的吴福雷主任款款而谈,言近旨远。在吴老师眼里,语文是诗意的存在,阅读是语文的另一只臂膀。他在思考着:1.课外阅读课程设置;2.课外阅读的形式;3.少一点教师的给予,多一点学生的表达;4.通过阅读渗透人文。在此基础上,吴老师在琢磨一节阅读指导课的定位:兴趣激发;方法指导;难点点拨;成果交流;好书推荐……在老师们回味的间隙,吴老师就“儿童阅读指导课”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有效的、高效的指导课,还可以从一本到多本,还可以从单一性的讲述到多层次的思考。
听高手论道,如沐春风。
三
面对三节课,我只想一个词――选择。当一些思考借着具体的物象进入课堂,我们面临的是无数的选择。教什么、怎么教,需要“选择”的智慧。第一节课选择了读图画讲故事,看图画、猜图画、听故事、想故事、讲故事应对了教师的选择。第二节课选择了情节展示,留白悬疑、讲述猜想促成了情节对学生的吸引。第三节课选择了一个思想,交流、分享的策略推动了思想的深化。教学中,选择意味着取舍,意味着放弃与得到。
《小达摩与小天狗》的教学注重细节,但组织语言过于繁复。在小达摩装上鼻子后缺少“大想象”的空间,还可以让学生想象续编:小达摩又看上小天狗的什么,后来又怎样了?再回到我的关键词“选择”,这个绘本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讽刺型绘本,因为小达摩要什么,家人都千方百计地满足。但绘本最后却让我看到一个关于“爱”的主题。绘本的多重价值里隐含着一些非正确的观念,不剔除暗点,如此去教,是否会导致学生形成“看见好东西就要”的心理。对绘本的选择是否适切成为教学之初的起点问题。
在评述《我要做个好孩子》教学中,我写到:1.好的作品,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,还要关注言语形式,因为好的作品一定是优秀的言语形式支撑起来的。2. 《我要做个好孩子》作为一部长篇小说,教学中还有必要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,而不应仅仅停在对情节的追述上。
《小王子》是我很久前看过的书,初读来也不十分理解。最近在校园书市里又淘来一本,再次翻读,那可爱的小王子如剪刀般轻巧地剪开生活的表象。这是一部主题多元的童话,教者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的点――“驯养”。这种选择之妙,值得回味。但我想,一节课的交流探讨仅从书中一个章节出发,无疑埋没了一本好书。我们可以以“驯养”为主线,再穿插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感受。课堂上,教师的提问不断指向“驯养”,把开放的文本局限在狭小的空间,此选择是否明智?
三节课都是好课,值得一思。
思考转入“儿童阅读”。多读好书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,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困难重重。田家炳小学在多年的教学试验中已经磨出了一套“儿童阅读”的体系。我校在这一块显得相对薄弱。
也曾经尝试推动班级阅读、引领亲子共读、家校同书心语,事情起头却不得善终。后来思考原因,大概是因为我在体制之外、在环境之外,一厢情愿地希望以一人之力拉动儿童阅读。儿童阅读要真的走进校园,首先得有体制的支持,再次得有环境的熏染,最后才去考虑引导、开发与测量。
儿童阅读,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阅读,我们无需赋予它神圣的光环,我们要的是做起来,再坚持下去。